丹棱县历史名人(丹棱彭式家常菜)

2025-03-03 0:09:49 美食资讯 段婆

丹棱县历史名人

彭端淑,字乐斋,号仪一,是清代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生于清朝康熙三十八年,即1699年,去世于乾隆四十四年,即1779年。他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在文学界享有盛名。端淑自幼聪颖,十岁时便已能吟诗作文,十二岁便进入县学读书。

彭端淑人物简介

1、彭端淑早年曾醉心制义(也称制艺),其制义亦技压蜀中,是继韩琢庵、董新策后唯一能“发虑经旨”的制义大家。甫入京,即以制义名噪京师,深得蔡寅斗、胡稚威、沈适芳等的推崇,谓为“不世之才”,“咸推重之”。

2、彭端淑,字乐斋,号仪一,出生于眉州丹棱,约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降世,约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辞世。他不仅是清朝的官员,更是文学界的佼佼者,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自幼年起,彭端淑便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他十岁便能文,十二岁便踏入县学的大门。

3、彭端淑在1726年中举人,1747年成为进士,步入仕途。他先后担任吏部主事、员外郎、郎中,直至广东肇罗道署察史,备受朝廷器重。他以清廉自律,简化出行,严惩贪腐,对人才选拔不拘一格,解决了大量民事纠纷和诉讼,深得百姓赞誉。在广东任职期间,他的声望大增,成为清朝官场中的重要人物。

清朝诗人、文学家彭端淑简介,代表作有《为学一首示子侄》

在清代丹棱彭氏诸兄弟中,彭端淑是最著名的,但他的成就并不是靠先天的才气,而主要是得力于后天的踏实勤学,他写的著名散文《为学一首示子侄》(简称《为学》),可以说就是他踏实勤学的心得感悟。

《为学一首示子侄》,收录于《白鹤堂集》,为清代彭端淑作品,作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因彭端淑同族子侄很多,仅其祖父直系就达69人之众,但当时连一个文举人都没有,作者见状,甚为忧心,急而训之,所以才写出这篇文章来。

他以《为学一首示子侄》知名,讲述了四川贫富和尚去南海朝圣的故事,揭示了努力与困难的转化,强调了刻苦奋斗的重要性。彭端淑深受这个故事启发,以刻苦精神投入学问,坚信“难易在人为,学则易,不学则难”。彭端淑在1726年中举人,1747年成为进士,步入仕途。

彭端淑与弟彭肇诛、彭遵泅于紫云山下“相为师友”,同窗苦读六年。他后来的成就主要是得力于后天的踏实勤学。他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为学一首示子侄》,论述了做任何事情其难与易、主观与客观之间有着辩证的关系,强调它们是可以转化的,转化的条件就是人们主观上刻苦努力、顽强奋斗的精神。

《为学一首示子侄》是清朝彭端淑的著作。全文如下: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前言

从整体实力来看,黑柏沟张氏家族不仅是政治、文化望族,更是精神象征,家族成员在科举、仕途、文学创作上均取得显著成就,被誉为“清代蜀中第一家”。

清代历史中,蓬溪县黑柏沟的张氏家族被尊称为清代蜀中第一家,他们的兴盛历程长达两百年,对政治和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家族的辉煌始于1369年,明代洪武年间,张万家族从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迁移到现在的蓬溪县黑柏沟。

洪福如澜,家家户户沐浴着潼川的和煦;书台显瑞,户户分享着涪水的碧波。黑柏沟郁郁葱葱,汇聚着灵秀;大樟湾芬芳四溢,传递着香气。这些自然之美,让仁者流连,智者欣赏。

清代四川遂宁黑柏沟(现属于遂宁市蓬溪县)的张氏家族,堪称清代四川第一家显赫世家,其历史兴盛跨越两百年,特别是在政治和文学领域留下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