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血小板的生成减少,最常见于很多血液系统疾病,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起病很急,发展很快,临床症状比较重的疾病,血小板减少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临床症状,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皮肤及内脏的出血,还常常并发感染及,贫血也是典型的症状之一。除此之外,白血病也会造成三系细胞的异常,白血病及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化疗和放疗后的骨髓抑制期也会出新血小板的减少。
另外一个造成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就是血小板的破坏增多,导致血液中的血小板减少,这类疾病的发生常常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系,常见于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导致的血液系统累及会导致血液中两系或者三系的减低,血小板的减少比较常见,此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就是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的疾病特征。
(1)药物性免疫性由这种原因所导致的血小板减少,患者出现出血症状前有潜伏期,潜伏期短者可于服药后数小时内发病,长者可以数月后发病。一般为5~10天。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
(2)其他免疫性患者表现为全身皮肤紫癜,鼻衄或女性月经过多,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尿色加深。偶尔还可见肾脏受损征象如高血压、血尿、氮质血症等。
(3)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骨髓病性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都有骨髓巨核细胞减少,血小板的生成减少等特点。其中,血小板减少可以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最早出现的表现,也可能是由于经过治疗之后血红蛋白及粒细胞恢复正常,血小板尚未得到恢复的表现。而骨髓病性疾病如癌肿浸润时所出现的血小板减少,大多是因为肿瘤细胞损害了骨髓里的巨核细胞,因此血小板生成减少。以上两种情况检查骨髓即可明确诊断,前者骨髓增生低下,巨核细胞减少;后者的骨髓里可查到肿瘤细胞。
理化因素抑制骨髓理化因素如电离辐射、烷化剂、抗代谢剂、细胞毒性制剂等,这些物质常被用来治疗恶性肿瘤,而血小板减少是常见的并发症。这些物质或者直接毒害骨髓细胞,或者引发免疫反应,大多使骨髓出现弥漫性损伤,患者表现为全血减少。但少数患者的巨核细胞对射线较敏感,因此某些患者可只表现为血小板和巨核细胞减少。
选择性抑制巨核细胞的因素氯噻嗪类药及其协同剂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这些药物除了会产生血小板抗体外,还可直接抑制血小板的生成。患者表现为骨髓抑制,巨核细胞减少。个别孕妇服用此药后,可引起新生儿先天性血小板减少,母体可无症状。
先天性巨核细胞生成不良该病罕见,巨核细胞及血小板明显减少,常伴先天畸形,如肾脏、心脏、骨骼等。预后差,约2/3的患儿于8个月内死于颅内出血。母体孕期患风疹、口服D860可为诱发因素。
其他雌性激素偶尔可以引起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乙醇可以抑制血小板生成,长期大量饮酒将使血小板减少。临床少有出血表现,停止饮酒后,血小板可恢复。
无效性血小板生成该病常见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有的患者有出血倾向,有的表现为全血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正常甚至增加,为无效性血小板生成。随着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治疗,患者的血小板可恢复正常。
血小板生成素缺乏本病是由于先天性促血小板生成素缺乏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本病多为遗传性,患者于婴儿期开始有出血表现,血小板计数减少,巨核细胞数量正常,形态及结构无特殊变化。
血周期性血小板减少症本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周期性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性疾病。该病比较常见,血小板减少与血小板增多或正常以规律的间隔交替出现,其间隔通常为20~30天。本病多见于女性,其发作常与月经一致,月经期血小板减少,出血量增多。巨核细胞一般不减少,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无特效治疗。
脾脏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正常情况下,体内1/3的血小板停滞在脾脏,当有脾脏肿大时,比如患者存在门脉高压、高雪氏病(又称葡糖脑苷脂沉积病)、淋巴瘤、结节病、Folty综合征等,其血小板计数可减少,但体内血小板的总量并不减少。注射肾上腺素后,在一定的时间内,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可明显升高。有时,患者体内还可能同时存在其他增加血小板破坏的因素。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本病是因病毒、细菌或其他感染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疾病,主要包括以下两大类。
病毒感染病毒可侵犯巨核细胞,使血小板生成减少。病毒也可吸附于血小板上,致血小板破坏增加。而罹患严重麻疹的患者,以及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因其体内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从而大量消耗血小板。总的说来,可致血小板减少的病毒感染包括麻疹、风疹、单纯疱疹、水痘、巨细胞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流感、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猫抓热、登革热等。
细菌感染许多细菌感染可致血小板减少,包括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引起的败血症,如脑膜炎双球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细菌毒素可抑制血小板的生成,或使血小板破坏增加。此外,毒素也会影响血管壁功能从而增加血小板消耗。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可分为以下三种:
(1)
血小板生成减少或无效死亡:
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生成减少是由于某些因素如药物,恶性肿瘤,感染,电离辐射等损伤造血干细胞或影响其在骨髓中增殖所致。这些因素可影响多个造血细胞系统,常伴有不同程度贫血,白细胞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2)
血小板破坏过多:
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包括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常见的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药物血小板减少。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破坏过多包括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血小板在脾内滞留过多:最常见于脾功能亢进。
中药养血润脾汤适用于一切血小板减少及出血症,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值得信赖。
血小板是起着止血和凝血的功效的,只有保持正常量才行,血小板值如果低,不管是哪种原因引起的,都会让皮肤出血不止的,还可能会因不能好好凝血有生命危险。那么,血小板低的原因是什么?血小板低怎么治疗?下面就由我告诉大家吧!
血小板低的原因是什么
1.血小板值低也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虽然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原因是会不同的,像血小板生成减少还有血小板无效死亡都可能会让血小板低的。这种症状也包括遗传性和后天性两种情况。后天性的血小板生成减少可能会是这些原因引起的,像长期服用一些药物,恶性肿瘤,身体感染都会引起的后天性损伤性的血小板减少。这时候大多会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白细胞减少的症状。
2.血小板破坏过多也是引起血小板低的原因之一,因治疗一些疾病而长期服用一些药物,这样就会破坏过多的血小板,还有血小板在脾脏内滞留过多也是一个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诱因。这种情况一般会在脾功能亢进的时候发现,这时候可能就得把脾切除才可以缓解血小板减少的症状。
3.引起血小板低的原因也包括很多严重的疾病,像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都会引起的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因素会引起的血小板破坏过多,这一些原因都是血小板低的诱因。
4.还有一种暂时性的血小板低的原因就是一次性的出血过多引起的,不管是外伤严重引起的出血过多,还是因为大型的手术引起的出血太多,这时候都会有血小板低的情况,不过进行一些药物处理之后或者是出血停止之后短时间内也会恢复正常的。这种情况一般不用太担心。
血小板低西医治疗 方法
1。重视支持治疗 如有明显贫血症状,HGB?60g/L应予以输血;中性粒细胞?0。5X109/L者应保护性隔离并作好皮肤口腔护理。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时需服肠道不吸收抗生素,进无菌饮食。血小板20X109/L时,出血较重,易发生危机生命的颅内出血,需输注血小板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使血小板保持在20X109/L以上。
2。分型诊疗 慢性再障一般用支持治疗、中医药及雄激素等治疗,总体疗效较好。经适宜治疗超过2/3患者可获长期缓解或基本治愈,但仍有部分患者迁延难愈。严重型再障进展迅速,预后凶险,自然病程6个月左右。其治则需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环孢素、中医药等综合治疗才能凑效。
3。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大量资料表明,慢性再障治疗前病程短者疗效较好。治疗前病程超过两年者有效率为57%,不足两年者为74%,小于半年者高达90%,三者间有显著差异,说明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4。坚持治疗 有两层含义,首先,治疗方案确定后应坚持治疗半年以上,切忌疗程不足而频繁换药。其次,血研所郑以州研究员及陕西省中医药学会附属医院血液病科研组分别观察到一组(20例/14例)久难治愈的慢性再障,经刺激造血药物(包括中药治疗)序贯治疗5-10年,均取得较好疗效。
中国中医科学院周蔼祥教授根据55例治疗统计,指出有效病例血红蛋白上升3g,平均需167天,达到10克,平均需254天。不论医生和患者都应当有耐心。另指出有部分病例治疗后红、白两系达到正常,但血小板难恢复,这类病例容易复发是治疗中的难点,须长期治疗。
5。维持治疗 文献报道雄性激素治疗有效病例,停药后近期复发率高达20%以上,中科院血液病研究所科研组观察到24例慢性在障用康力龙治疗缓解后又维持中医治疗2年余,仅1例复发,可见维持治疗对降低再障复发率,提高远期疗效有重要意义。
6。联合用药治疗 无论慢性再障或重型再障,联合治疗均比单一用药好,如雄性激素加中药或环孢素A治疗慢性再障疗效显著,高于单用雄性雄性激素;此外,最近我们还观察到抗淋巴细胞球蛋白联合精确中医辨证治疗,环孢菌素A治疗重型再障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者。
7。合并症的预防和治疗 本病因应用免疫抑制剂、体质衰减等因素易发生多种感染,严重时可合并肺炎和败血症(由在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时)。感染往往加重出血和骨髓衰竭,甚至危急生命,因此积极有效清楚感染灶、防止外伤出血及月经过多等方面,中医药的培本养血,提高机体防御能力由显必要,长期依赖输血的患者应注意预防以及治疗继发性血色病。
引起血小板减少主要是因为获得性或者遗传性的原因引起的,其中获得性血小板减少是因为某些具有影响其在骨髓中增殖或损害造血干细胞的因素所致(如感染、药物、恶性肿瘤、电离辐射等)。这些原因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多个造血细胞系统,而且常常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减少、贫血、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减少等。
血小板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发性血小板降低,另一种叫做继发性血小板降低,一般引起血小板降低的原因有骨髓生成血小板不足,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会有酗酒或者巨幼细胞贫血和某些骨髓疾病等。
一般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应该及时的针对性的检查,再根据检查结果积极的配合治疗,避免影响身体的恢复,在平时饮食中也要注意,营养要均衡,注意增强体质。饮食上避免吃生冷和刺激性的食物,可多吃一些易于消化和吸收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