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饮食习俗。与福建、广东相似,但随台湾省特色而变化:沙茶、咖喱、花生酱等。常用作调味料,比较甜,常清汤炖煮。小吃种类繁多,有碧溪潭香鱼、基隆豆汤、桃源石门砂锅鱼头、台中菜根香生牛肉、新竹贡丸、高雄六合夜市贝类等。
2台湾省的木偶戏。根据其不同的玩法、唱词和音乐分为不同的流派,包括南关、北关、潮调、外江和歌子。它们各具特色,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精美绝伦的民间戏曲艺术。深受台湾省同胞的喜爱。
3.台湾地理。台湾省气候冬暖夏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暴雨。
4、台湾送东西的讲究。毛巾:台湾省俗话说“送毛巾,切掉根”。送毛巾意味着永远告别。不要给别人毛巾。扇子:台湾省民间有句话:“送一把扇子,永不相见”。意味着用了之后,就没有了使用价值,也就是要狠心抛弃。千万不要把扇子当礼物送。刀剪:它的意思是“一刀两断”和“一刀两断”。在给予者和接受者之间,这不仅是敌对的,而且是威胁的。因此,台湾省的人被禁止给人刀子。
雨伞:雨伞和三在台湾是同音异义词。如果你给一个人带伞,那就意味着把伞给了对方。此外,雨伞和给散在台湾语中是同音异义词。“伞”是给三的代名词,难免会引起误会。
5妈祖的生日,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许多虔诚的男女都会来到朝天宫,为妈祖的生日举行庄严隆重的活动,受到成千上万人的敬仰。这时,非常虔诚的男女互相信仰,不远万里来到台湾省朝拜妈祖。这时候的朝天宫非常热闹,有很多让游客眼花缭乱的场景。每个家庭都为这个盛大的节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一)衣食住行
1、衣饰。以往乡村男女多穿汉服。中年以上的妇女喜着长衫,或短衣短裤;老年人喜着青黑色衣衫或香云纱;日本统治时期西装革履开始流传到乡村,几十年来已相当普及。城市妇女有的穿旗袍等民族服装。目前,青年人多穿西装或港衫西裤。乡村男女则常戴斗笠或裹毛巾,以蔽风日。
2、饮食。台湾居民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节日喜庆时,多用鸡鸭等丰盛酒菜宴请客人。台湾居民都嗜酒,祭祀神明,宴请客人,必备良酒。春夏之交,秋冬之际,多以中药炖煮动物性食品以提神补身。
菜肴多用味精、砂糖等调味。酒楼饭店经营川粤、京、津、苏、浙、湘、闽等地风味饭菜。高山族同胞目前生活水平还较低,有些仍以芋头、甘薯为主食。
3、居住。台湾的房屋造型,大体可分为中、西、日式三种。中式为平房,多是闽南式样,有一条龙、辘轳把、三合院、四合院等。以浊水溪为界,农村村落,北部为散居型,南部为聚居型,大多建在山凹近水处,以避风沙。
西式多是楼房,从前都是砖造,近年来大多改为钢筋水泥。日式则在平房内铺以“榻榻米”。市镇房屋多属西式,随着近年来工商业的发展,新式迅速增加,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住房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仍有许多人居住在简陋斗室。
4、行走。台湾最普及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摩托车。近些年来汽车、飞机、轮船、火车的数量增加,比较方便,私人汽车大量增多。普遍于市镇。有不少的客车备有冷气。但大部分农村地区仍交通不便,河流多的地方尚需帆船、舢板,山区无路可走,只能沿山路登攀跋涉。
(二)婚丧喜庆
1、婚嫁从前,台湾的婚礼规矩较多,婚嫁有大娶和小娶(招婿或半招嫁)之别。一般需经议婚、订婚、完聘、迎亲四个阶段。结婚年龄,一般男不超过30岁,女不超过25岁。目前已由媒人介绍改为自由恋爱,花轿改为汽车,到法院公证结婚。
但是台湾婚礼的铺张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使许多青年人背上沉重的包袱。在农村,有部分人乐于集体结婚。高山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多是幼年时由父母做主,所以婚后常有离婚现象。
2、丧葬葬礼同大陆相近,父母死后,当夜要由儿女守灵,全家举哀,供饭一碗,焚纸钱,并为死者赶制寿衣,同时走亲告友,购进棺木,然后祭祀。
祭罢,子女扶尸就殓,仃柩室内,早饭供奉“孝饭”并轮流啼哭,然后择日出殡,出葬队列如长龙,亲朋送至近郊,孝男叩谢辞行。然后用货车运棺木至墓地埋葬。目前,火葬已相当普遍。台湾一些地方设有殡仪馆、火葬场及公墓,有的佛教寺、塔也奉存骨灰。
3、生育妇女生了孩子,必须告诉亲友,名为“报喜”。满月时,则以红蛋分赠亲友、邻居,以示吉利。孕妇分娩至满月,称“做月子”,一月以内多以为副食。外祖父母在满月、四月、周岁时,必须送衣服礼物给婴儿。台湾重男轻女比较严重。
生男不论弥月、周岁、16岁,都举行隆重的仪式,而生女则大为简化甚至不举行仪式。近30年来,台湾当局推行“家庭节育计划”,提出的口号是“两个孩子恰恰好”、“女孩男孩一样好”。
4、寿庆台胞喜欢过生日。男女成人后,每逢诞辰,都由家人准备素面、香烛等举行简单庆祝仪式。一般从50岁时起开始称寿。60岁为下寿,70岁为中寿,80岁为上寿,90岁为耆寿,百岁为期颐。每逢寿期,由子孙发起庆祝,邀请亲朋,颇为隆重。
一、语言差异
1、台湾本地语言逐步流入台湾国语中。
2、大陆很多语言在台湾国语中消失。
二、所受影响不同
1、台湾受日本文化影响较多。
2、大陆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多。
扩展资料
台湾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山族的南岛文化亦有影响,近现代又融合日本和欧美文化,呈现多元风貌。
台湾融合了明清时期移居的闽粤移民和二战后来台的外省人的民俗,堪称中国民俗文化的缩影。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是台湾的三大节日,每逢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民间也有与大陆相同或类似特色的庆祝礼俗。
此外尚有多项深具中华文化特色的民俗庆典,如迎妈祖、盐水蜂炮、平溪放天灯、东港烧王船、头城抢孤等。台湾少数民族(高山族)各族群有各具特色的传统岁时祭仪文化。
外来影响:日本曾殖民统治台湾五十年,因而日本文化对台湾影响深远。国民党政府迁台初期大力推行“去日本化”,强力推行国语教育,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强化本省人对中国的认同。解严后,日本流行文化在台湾重新活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台湾
百度百科-大陆文化
台湾地处传统的儒家文化圈,台北市宗教情概与台湾宗教大致上相同,基本上以传统宗教与西方宗教等为主,以佛教与道教为例,台北佛教庙宇登记有案者为107间,道教为154间。台北市寺庙中所祭祀的神祇大多是随着闽、粤移民由祖居地移銮请迎至。
由于具有移民社会的属性,以及台湾最大都市的地位,宗教上呈现蓬勃而多元的发展。寺庙中所祭祀的神祇大多是随闽、粤移民由故乡迎来的神佛,1950年代之后,许多台湾中南部居民移居至台北,亦将其神灵请至台北设分灵,所以祭祀以妈祖、王爷、菩萨居多。台北地区的佛道教寺庙数量之多,冠于北台湾,其教派之广,几乎涵盖各神佛,堪称台湾宗教的总汇。
台北是亚洲的流行音乐重镇,也是华语流行音乐、文化创意、娱乐产业的枢纽中心。民主社会的多元开放风气促使台北文化活动活络的一大优势。艺术、娱乐等文化创意活动密集频繁、艺文表演场与展览场地亦居全国之冠。除了流行音乐有国际团体、演艺人密集访台演出,每晚也都有不同的本土舞台表演团体,同时在台北市各场地个别巡回公演。表现风格多元化,有醒世、创作实验、冷僻、同乐、音乐、歌仔戏等剧别;主题不限政治、宗教、文化、社会,面向跨越地域之分。未来从士林台北艺术中心、台北城市博物馆、台北之门、华山艺文特区、松山烟厂文化园区与南港北部流行音乐中心等地标建筑,将连结成一条L型城市文化创意轴线。
“阳明山花季”,每年春节后至清明前举行,被台北人票选为台北庆典之首,可见其在台北人心中之重。花季多以樱花、杜鹃及茶花为主题,参观范围以中山北路、福林路,经仰德大道至阳明公园为中心轴线,串联起沿途的景点。为了丰富旅游内容,阳明山公园的布置与造景也更为加强,让每处景点都大有看头
台北灯会,是每年每年元宵节前的重要活动之一。依照当年生肖设计的主灯是众所瞩目的焦点,展览区里参展的各式大型花灯亦多展现各参展团体的特色与主题。台北灯会过去多在中正纪念堂周边举办,也延伸至信义区,让整个台北城都显得缤纷灿烂。
台北温泉季,由台北市北投区主办的台北温泉季,在每年秋冬季登场。北投温泉的历史可追溯至1896年,历经百多年发展,已变成兼具历史、文化、自然的游憩点。温泉季期间,台湾温泉协会会特别结合多家旅馆推出特惠方案,所以趁此机会呼朋引伴一起泡温泉,是秋冬旅游的最温暖选择。
台湾各族裔的母体文化与全球文化在台北市荟萃,不论是台湾原住民文化的顺益台湾原住民博物馆或是浓厚闽南、旧都城风情的艋舺龙山寺与剥皮寮、台北客家义民祭、完整儒教祭祀规仪的释奠典礼与融合中国各地风土民情的眷村文化、国粹与新住民文化等。清领时代、日本统治时代与战后时代等,大时代的浪潮也为台北市留下大量丰富的近代史物质遗产。
以河洛人为代表的河洛文化、客家人代表的客家文化与外省人带来的新文化在台湾岛上共处融合。同时,还有原住民所代表的南岛文化。除此之外,由於台湾日治时期长达50年(1895年—1945年),加上欧美对台湾的深刻影响,台湾文化也融合了日本、欧美等地的文化特色。 以传统的农历作为基础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台湾属於国定纪念假日。也有不少深具台湾特色的民俗庆典,如每年一度的迎妈祖、元宵节著名的地方民俗活动苗栗火旁龙、盐水蜂炮、王爷遶境仪式的东港烧王船、中元普渡时的头城抢孤、三峡祖师庙神猪比赛等等。由於台湾庙宇香火鼎盛,因此由大陆流传而来的庙宇文化在台湾发扬光大,台湾的城隍,妈祖,关帝君等祭典活动成为台湾特殊文化,神祇阵头结合武学和艺术的八家将、宋江阵、舞龙舞狮民俗表演变成台湾特殊技艺文化,著名有明华园、霹雳布袋戏、九天民俗技艺团...等,其中有些表演团体已迈向国际舞台。在神祇诞辰则常出歌仔戏、布袋戏、户外电影等,但近期有被电子花车或康乐队取代趋势。 传统民众颇盛行采信农民历,并依所载吉辰良时作为房屋落成、新店开张,或婚丧喜庆...等日常活动之准则,也会依其生肖冲卦作为婚姻参考。由於民间盛行安太岁习俗,不少民众在过年期间会依农民历所载冲犯太岁的生肖而到寺庙请求安太岁并安置光明灯,再由寺庙代为举行祭祀活动,以趋吉避凶。 原住民文化各族各有其特色,布农族文化为射耳祭(以箭射兽耳祷求猎获丰收)与小米祭、皮衣制作技巧、多音部合唱;邹族则是战祭、收获祭与揉皮技术;赛夏族每二年举办一次矮灵祭;达悟族的飞鱼祭;排湾族人的五年祭;鲁凯族的陶壶及琉璃珠制作、雕刻艺术;卑南族则为海祭、男性的猴祭及女性的锄草祭;阿美族的无半音五声音阶等等。 台湾除了受到中华文化及南岛文化影响之外,以日本文化对台湾影响最大,从日治时期受到日本的温泉、日本酒、杂烩、和室..等影响,到现今卡拉OK、电视剧、漫画、动画片、电视游戏、Cosplay等,目前台湾有二个电视频道专门播放日本节目,影响可谓深远。许多年轻人喜欢日本偶像明星、蒐集日本流行资讯,这些喜欢日本文化的青年人称为哈日族。依据2009年的统计,有约四成台湾人对日本抱持好感。 西方文化也对台湾影响不少。一方面是由於天主教与基督新教,在台湾地方文化中扮演默默扎根角色,如改编台语诗歌,偏远地区地方教堂的贡献等。此外,欧美教育在台湾教育界中往往被引为典范,近年来台湾教育改革就是基於欧美教育的精神而制定的,台湾的森林小学以及小留学生文化也是深受欧美影响。土生土长的台湾人~
台湾文化有四大特点:古老性、迟发性、多元性和同源性。1、 古老性
所谓“古老性”,首先是说台湾的史前文化相当久远:早在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就已有人类在那里生存和活动;早在数千年前,台湾的原住民便有了美术及音乐的创作,他们“能作细布,亦作斑纹布刻画其内,有文章以为饰好也”,并能“歌如犬嗥,以相娱乐”。隋代已能“雕刻禽兽”,“歌呼蹋蹄,一人唱,众皆和,音颇哀怨。扶女子上膊,摇手而舞”,美术和歌舞均有了较大进步;虽不会文字,但已懂得“望月亏盈,以纪时节,候草药枯,以为年岁”,实际上已有了最简单古老的“历法。此外,原住民同胞至今还保留着数千年前大陆南方古越族人的许多风俗习惯;而汉族民间,在语言习俗方面也是“古风犹存”。所有这些都说明,台湾文化确实源远流长,十分古老。
2、 迟发性
所谓“迟发性”,是说台湾的开发和步入文明社会的时间远比大陆晚得多,直到宋元之际才有汉文化的传入,明代才逐渐进入开发期,明郑时代才迈入封建制的门槛。当时,中国大陆的封建文明至少已延续了二千多年的时间了。不过,台湾的开发虽迟,然而一旦注入汉文化的先进血液,便很快发展起来,不但跨越了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社会直接步入封建文明,而且只用了大约短短二百年的时间,就赶上乃至超过祖国大陆大多数省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奇迹。
3、 多元性
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文化还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性”:它既有原住民的“土著文化”;更具有“闽文化”、“岭南文化”的显著特质;同时还有“ 中原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大陆其他地区文化的特征;此外,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外来文化”(西方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影响。正由于台湾较之大陆内地更多地受到各种东西方文化的撞击和影响,从而吸收、融合了各种文化的许多有益
成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颇具特色的台湾地方文化,不断地丰富着中华文化的内涵,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4、 同源性
然而,台湾文化的“同源性”则是不言而喻的:“闽文化”也好,“岭南文化”也好,“吴越文化”、“荆楚文化”还是“中原文化”也好,统统都是以“华夏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而“土著文化”也大多属于远古时代由大陆
南方传入的古老中华文化的一个支脉;即便是“外来文化”中的日本文化,众所
周知,也曾受到过中华文化的很大影响。因此,台湾文化尽管有其浓郁的地方特色,但我们可以毫不含糊地说:它实实在在的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自然延伸和发展,与祖国大陆同属于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