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链球菌常可引起皮肤、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呼吸道感染、流行性咽炎的爆发性流行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猩红热和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与其产生的毒素及其侵袭性酶有关,主要有以下几种:
1、链球菌溶血素:溶血素有O和S两种,O为含有-SH的蛋白质,具有抗原性,S为小分子多肽,分子量较小,故无抗原性。
2、致热外毒素:曾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是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会引起局部或全身红疹、发热、疼痛、恶心、呕吐、周身不适。
3、透明质酸酶:又称扩散因子,能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故能增加细菌的侵袭力,使病菌易在组织中扩散。
4、链激酶:又称链球菌纤维蛋白溶酶,能使血液中纤维蛋白酶原变成纤维蛋白酶,具有增强细菌在组织中的扩散作用,该酶耐热,100℃50分钟仍可保持活性。
5、链道酶:又称链球菌DNA酶,能使脓液稀薄,促进病菌扩散。
6、杀白细胞素:能使白细胞失去动力,变成球形,最后膨胀破裂。
链球菌的抗原构造较复杂,主要有三种:
(1)核蛋白抗原 或称P抗原,无特异性,各种链球菌均相同。
(2)多糖抗原 或称C抗原,系群特异性抗原,是细胞壁的多糖组分,可用稀盐酸等提取。
(3)蛋白质抗原 或称表面抗原,具有型特异性,位于C抗原外层,其中可分为M、T、R、S四种不同性质的抗原成分,与致病性有关的是M抗原。 根据链球菌在血液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后是否溶血及其溶血性质分为三类。(1)α-溶血性链球菌(α-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色溶血环,环内红细胞未溶解,血红蛋白变成绿色这类链球菌亦称为草绿色链球菌,也称甲型溶血。此类细菌致病力不强,多为条件致病菌。在人类呼吸道及肠道中有α型溶血链球菌正常寄生,但有时也可引起亚急性心内膜炎等症。
(2)β-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形成一个2-4mm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无色溶血环,也称乙型溶血,因而这类菌亦称为溶血性链球菌,该菌的致病力强,常引起人类和动物的多种疾病。具体用途是用于研究和质量控制。
(3)γ-溶血链球菌(γ-streptococcus):不产生溶血素,菌落周围无溶血环,也称为丙型或不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non-hemolytics),该菌无致病性,常存在于乳类和粪便中,偶尔也引起感染。 该菌抵抗力一般不强,60℃30min即被杀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在干燥尘埃中生存数月。乙型链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磺胺均敏感。青霉素是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很少有耐药性。
根据对红细胞的溶血能力
⑴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溶血环,称甲型溶血或α溶血。这类链球菌亦称草绿色链球菌(Streptococcus viridans)。此类链球菌为条件致病菌。
⑵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形成一个2~4mm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溶血环,完全溶血,称乙型溶血或β溶血。这类细菌又称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cus hemolyticus),致病力强,引起多种疾病。
⑶丙型链球菌(γ-Streptococcus)不产生溶血素,菌落周围无溶血环,故又称不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non-hemolytics),一般不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