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麻婆豆腐:也称陈麻婆豆腐,是四川省当地传统名菜之一。制造材料主要有豆腐、肉末、辣椒和花椒等。
2、灯影牛肉:是四川省达州市的当地传统名食。牛肉片薄如纸、色红亮,味麻辣鲜脆,细嚼之,耐人寻味。
3、三大炮:是闻名的四川区域传统特征小吃,主要由糯米制成,由于在抛扔糯米团时,三大炮如弹丸一样,当、当、当的响声,分为铁炮、火炮、枪炮,故名总称“三大炮”。
4、回锅肉:是一种烹调猪肉的四川传统菜式,归于川菜系。四川区域大部分家庭都能制造。回锅肉的特征是:口味独特、色泽红亮、肥而不腻、入口浓香。
5、担担面:是四川省闻名的当地传统面食小吃,据说源于挑夫们在码头挑着担担卖面,因此得名。用面粉擀制成面条,煮熟,舀上炒制的肉末而成。
吃在中国,味在四川!四川小吃包罗万象,小吃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下面是一些让人欲罢不能的八·一八四川特色小吃。
1.波波鸡
流传了上百年的浆果鸡,是将去骨的鸡片和麻辣的食材放在陶碗里,多种食材混合而成。「叫花鸡」从何而来?“碗碗”,原意为瓦罐锅,用叠字的方式来命名菜肴,独特又贴心。姬伯的特点是皮脆、肉嫩、麻辣鲜香、甜咸适中。吃奶汤面的时候配上叫花鸡,特别有味道。
2.丹丹面馆
担担面是一种著名的小吃,深受四川人民的喜爱,风味独特。常被小贩叫卖,故名。这种面粉擀成面条,煮熟,和炒猪肉一起舀。成品面条细,卤汁酥香,咸中微辣,香气扑鼻,十分入味。
3.肥肠粉
肥肠粉一直是成都众多小吃中最有特色的品种之一。麻辣鲜爽,红艳可口,搭配特制的混合脂肪香肠,既可以当零食,也可以当正餐。肥肠粉有“快餐”的特点。
4.夫妻肺片
夫妻肺片,原名“夫妻废片”,不用肺。属于川菜,四川汉族的特色小吃。它以牛头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为原料,注重原料的选择,制作精细,口感细腻。夫妻肺片又大又薄,好吃,麻辣鲜香,嫩嫩的。深受群众喜爱,为了与其他肺片相区别,称之为“夫妻肺片”。它在材料上更加精致,质量也日益提高。
5.广源小笼冷面
袁蒸冷面是四川广元汉族传统小吃之一。吃起来酸、甜、麻、辣、香,开胃、爽口、持久。广元市以外没有产地。外观类似陕西凉皮,但原料是大米而不是面粉。广元冷面口感滑腻爽口,清凉宜人。
6.火鞭牛肉
鞭牛肉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清末民初成为四川著名特产。与张飞牛肉、太和牛肉并称为“四川三绝牛肉”。火烧鞭子牛肉是杜妍(四川自贡)汉族的传统名菜。它以质量高、味道鲜美、薄片如纸、味道脆、持续时间长而闻名。火子牛肉起源于清朝,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选材严格,刀工精细,工艺精良,风味独特,清香扑鼻,流涎回味悠长。
7.李庄白肉
李庄白肉,全称“李庄刀口蒜泥白肉”,是四川宜宾历史文化名镇李庄的一道汉族传统美食。选用长白山或约克夏或巴克夏猪肉,皮薄肉嫩,肥育比例适宜,配以多种酱料。清香爽口,肥而不腻,嚼成渣。
8.罗江豆鸡
这道菜是四川省罗江县有名的素菜。以大豆为主要原料,磨成豆浆。制成油皮,裹上芝麻粉,蒸熟。色泽棕黄,柔软,干香,咸鲜。
9.牛奶汤面
奶面是四川邛崃县汉族特色小吃。即把新鲜的猪骨、猪蹄、香肘子、鸡肉炖成香味浓郁的奶汤,盛入碗中,加入调味料,再加入煮熟的水叶子。在邛崃牛奶汤面里可谓家喻户晓。最受欢迎。即使在邛崃周边地区,也只有羊肉马面能和邛崃奶汤面相提并论。
10.三门大炮
三炮是四川地区汉族著名小吃,以糯米为主。投汤圆时发出类似“弹丸”的声音,分“铁炮”、“炮”、“炮”三种,故名“三炮”。配以“老营茶”,风味独特。三炮香甜可口,不油腻,不黏腻,不掉渣,物美价廉。
夫妻肺片、担担面、钟水饺、麻婆豆腐、鸳鸯火锅、宫保鸡丁等。
川菜在口味上尤具独特风格,以味型丰富、变化多样著称。
川菜善用麻辣,但决不光是麻辣。
麻和辣只是川菜种基本味型的两种,其他种味型分别是甜、咸、酸、苦。
在这种味型的基础上经过调配变化,形成复合味型。
川菜调味的特点是突出主味,其制作方法是集中用味。
通常川菜把咸甜酸辣或麻辣集中用在一个菜上,再辅以它味,以使主味突出,如水煮牛肉、豆瓣鱼等。
川菜的复合味型有多种,主要有咸鲜、家常(咸鲜微辣)、麻辣、糊辣、鱼香、姜汁、酸辣、糖醋、荔枝、芥末、甜香、椒麻、怪味等,丰富多样,花样百出,形成了川菜多味美味的独特风格。
这里还要说明的一点是,川菜中不同味型的菜,需选用不同的调料品种。
味型与其独特的调味品共生共存。
川菜菜系由筵席菜、大众便餐菜、家常风味菜、火锅、风味小吃五大类组成。
拓展资料:
川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在中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广泛,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
1.夫妻肺片:
四川汉族特色小吃,以牛头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为料,并不用肺。
注重选料,制作精细,调味考究。
夫妻肺片片大而薄,粑糯入味,麻辣鲜香,细嫩化渣。
深受群众喜爱,为区别于其他肺片,便以“夫妻肺片”称之,在用料上更为讲究,质量日益提高。
历史传说:
相传在20世纪30年代,成都少城附近,有一男子名郭朝华,与其妻一道以制售凉拌肺片为业,他们夫妻俩亲自操作,走街串巷,提篮叫卖。
他们所售确实好吃,超乎一切肺片之上。
不但精选材料,制作也很精细,使人看见就生好感,加上调味精细,深受人们欢迎,久而久之,人们为区别于其他肺片,便称郭氏夫妇所售肺片为“夫 妻肺片”。
1933年,郭氏夫妇在成都半边桥接,即今人民公园后门右侧一个单间店铺设店出售,其店名也就正式取名为“夫妻肺片”了,牌匾为金字黑底,由享有“蜀中四老之一”著名书法家赵蕴玉老先生亲题。
后几经变迁,该店迁至闹市街的提督西街,扩大了经营规模,增添了牛肉面等品种,食客不光是可以品尝肺片,还有面食充饥。
夫妻肺片逐步发展为一家中型小吃店。
2.担担面:
是四川民间极为普遍且颇具特殊风味的一种著名小吃。
因常由小贩挑担叫卖,由此得名。
此面色泽红亮,冬菜、麻酱浓香,麻辣酸味突出,鲜而不腻,辣而不燥,堪称川味面食中的佼佼者。
其面条细滑,主要佐料有红辣椒油、肉末、川冬菜、芽菜、花椒面、红酱油、蒜末、豌豆尖和葱花等,口味油香麻辣,比较适口。
历史传说:
担担面是四川非常著名的一道小吃,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相传为1841年一个绰号叫做陈包包的自贡小贩创制,因为早期是用扁担挑在肩上沿街叫卖,所以叫做担担面。
所谓“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担担面的挑子也是如此:这一头是一个煤球炉子,上面还坐着一个锅,里面当然就是热水喽;另一头就是碗筷、调料和洗碗的水桶。
然后就可以用扁担挑在肩上,晃晃悠悠、颤颤巍巍的沿街游走,还边走边叫:“担担面,担担面” 担担面的得名,来自于这特殊的年代和叫卖方式;担担面的出名,却在于它的调味和独特的面臊。
担担面的由来说法不一,但川菜派系中的老师傅普遍认为,应该起源于川东。
原因很简单,川菜三大派系,上河帮(蓉派)小河帮(盐帮菜)下河帮(渝派)各自用辣椒的方法不一样,而担担面中的辣椒用法是下河帮的用法。
其中一样主要的原料(川东菜,即川东人叫的老咸菜。
而非川冬菜)。
是在达州一带的特产。
自贡宜宾范围用得是芽菜。
所以可以明确的说担担面是出自川东达州一带。
3.钟水饺:
古名为“水角”,北方人读“角”为“佼”音,故称“水饺”。
水饺是北方人常用的食品,馅心用蔬菜多于用肉食,但逢年过节时,馅心也十分考究。
在四川,水饺只是作为一种小吃,因此馅心多用肉制作,制作也讲究得多,配上特制的好汤和调料,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以前,成都卖水饺的摊店不少,其中以“水饺钟”最为有名,这是因其水饺皮薄、馅嫩、味美之故。
历史文化:
“钟水饺”始创于1893年,创始人钟少白,后来的厨师叫钟樊森,因开业之初店址在成都的荔枝巷,故又称“荔枝巷水饺”。
该店最为著名的品种有红油水饺和清汤水饺两种。
红油水饺味微辣、鲜香、咸中带甜,再配以该店特制的椒盐酥锅魁,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红油水饺由手工制皮,馅心选料严格,制作精细,加之调料中自制咸红酱油别具特色,调味得当,深受食者喜爱。
清汤水饺,味道鲜美,淡而不薄,入口细腻化渣,为面食制品中之佳品。
“钟水饺”20世纪20年代年即闻名成都,成为成都著名的地方名小吃。
1992年,“钟水饺”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成都名小吃”,1995年被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1999年获“中华名小吃”称号。
4.麻婆豆腐:
又称陈麻婆豆腐,是四川地区汉族传统名菜之一,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中的名品。
由国家命名的一家“中华老字号”老牌名店。
其创业于清朝同治初(1862年),开业于成都北郊的万福桥。
原名陈兴盛饭铺,主厨为陈春富之妻。
陈氏所烹豆腐色泽红亮,牛肉粒酥香,麻、辣、香、酥、嫩、烫、形整,极富川味特色,陈氏豆腐很快便名播遐尔,求食者趋之若鹜,文人骚客常会于此。
有好事者观其陈氏脸生麻痕,便戏之为"陈麻婆豆腐",此言不胫而走遂为美谈。
饭铺因此冠为"陈麻婆豆腐店"。
清朝末年,陈麻婆豆腐就被列为成都的著名食品。
历史文化:
陈麻婆豆腐(人们人习惯于称之为麻婆豆腐)始创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开创于成都外北万福桥边,原名“陈兴盛饭铺”。
店主陈春富早殁,小饭店便由老板娘经营,女老板面上微麻,人称陈麻婆,当年的万福桥是一道横跨府河,不长却相当宽的木桥。
两旁是高栏杆,上面是抓鱼,绘有金碧彩画的桥亭,桥上常有贩夫走卒,推车抬轿下苦力之人在此歇脚、打尖。
光顾“陈兴盛饭铺”的主要是挑油的脚夫。
这些人经常是买点豆腐、牛肉。
再从油篓子里舀些菜油要求老板娘代为加工。
5.鸳鸯火锅:
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汉族名吃,属于川菜系。
成菜风味别致,麻辣鲜香,鲜醇浓厚,各有特色。
鸳鸯火锅,是以传统毛肚火锅的红汤卤和宴席菊花火锅的清汤卤,两者合并改制而成的四川创新火锅。
此品原名“双味火锅”。
为1983年重庆队参加全国第一届烹饪大赛的参赛菜品,由阎文俊取名设计、特级厨师陈志刚制作。
这种火锅用铜片隔成两半,造成一个太极图形,一边放清汤卤,一边放红汤卤,入锅烫涮的原料可随人意。
1985年,熊四智将“双味火锅”改名为“鸳鸯火锅”,更富有文化韵味和饮食情趣。
爱新觉罗·溥杰作为1983年全国烹饪大赛的评委顾问曾对此品评价说:“这个菜很好,好就好在有发展。
它巧妙地将四川传统的红汤火锅和清汤火锅汇于一锅,风味别致,颇有特色。
更可取的是这个菜的容器,这种太极图锅耐人寻味。”
历史文化:
火锅的发展亦如同餐饮史的发展是渐进式的,完全是依据当时的器皿、社会的需求与原物料的发现引进,而加以变化的。
三国时,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几格的锅,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和现今的“鸳鸯锅”,可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到了南北朝,“铜鼎”是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现今的火锅。
演变至唐朝,火锅又称为“暖锅”。
6.宫保鸡丁:
是汉族传统经典名菜,属于川菜中最具代表性的菜品之一。
创始人为贵州织金人时任四川总督丁宝桢,在任四川总督时创制该菜,流传至今。
由于一般认为宫保鸡丁正式创制是丁宝桢任四川总督之时,在蜀地创制并流传开,且其后至今的漫长岁月中,宫保鸡丁主要通过市场巨大的川菜馆作为载体走向大江南北及海外,声名远播,因此宫保鸡丁在菜系定位属于川菜系,同时由于丁宝桢为贵州人,所以宫保鸡丁也可被认为是贵州菜系即黔菜系。
历史文化:
“宫保鸡丁”是一款历史悠久的四川名菜,于清代光绪年间由四川总督丁宝桢府中首创。
丁宝桢原籍贵州,清咸丰进士,曾任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
他一直很喜欢食用辣子与猪肉、鸡肉爆炒的菜肴,据说在山东任职时,他就命家厨制作“酱爆鸡丁”等菜,很适合胃口,但那时此菜还未出名。
调任四川总督后,每遇宴客,他都让厨师用花生仁和嫩鸡肉制作炒鸡丁,肉嫩味美,很受客人欢迎。
后来由于他戍边御敌有功被朝廷封为“太子少保”,人称“丁宫保”,其家厨烹制的炒鸡丁,也被称为“宫保鸡丁”,闻名省内,并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
至清末民初,随着川菜走向全国各大城市,“宫保鸡丁”也闻名全国及海外,成为四川菜中最著名的一款特色菜肴。
四川美食有:
1、担担面:是四川成都和自贡著名的地方传统面食小吃,源于挑夫们在街头挑着担担卖面,因而得名。
2、夫妻肺片:是一道四川成都名菜,由郭朝华、张田政夫妻创制而成。
3、龙抄手:是成都市著名的传统小吃,抄手是四川人对馄饨的特殊叫法。
4、钵钵鸡:是一种四川传统名小吃,属于川菜系。从清代流传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5、肥肠粉:是四川省成都市众多地方传统名小吃中最有特色的品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