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寒冷的一段时间。
所谓“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一年中当最寒冷的时段是"三九天"到“四九天”这时传。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逢壬日(干支纪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此时寒气已尽,天气就暖和了。又有“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之说,“九九”之后“春深日暖”,春耕时节到了。
扩展资料
产生机理:
冬季最寒冷的一段时间一般是出现在冬至之后。在冬至时期,白天最短,太阳直射角度与地面夹角最小,单位面积的地面受到的日照强度最小,因此地面每天得到的太阳热量最少,地面日热量收支逆差尚未达到最大值。而冬至以后,虽然白天日趋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却很缓慢,从冬至到“三九”这一时期,平均每天只增长约一分钟,同时,太阳直射角度与地面夹角增加也很缓慢。地面日热量收支仍处在逆差状况,所以继续失去热量,地温继续下降。
地面总热量收支逆差在“三九、四九”时段才达到最大值。由于空气的温度主要受地温影响,这就导致了“三九、四九”时段气温最低。另外,“三九”前后,西伯利亚地区的冷气团也发展到极为强盛的阶段,强冷空气的频频入侵也是造成气温低的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九天
并不是节日,而是节气,三九是指的是入冬的第三个节气。
三九天是指从冬至算起的第三个"九天",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9-27天。中国的农历用"九九"来计算时令,冬至为"一九天"的第一天,每九天为一"九"。
第一个九天叫做"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过完"九九"八十一天,冬天便结束,进入春天,而一年中最冷的时期便是"三九天"。
最冷的是三九、四九,在吉林:三九四九冻死狗,在江苏则是三九四九拾粪老汉满街游,可见气温相差很大。
三九相关歌谣:
黄河中下游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河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开河,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江南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相见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古代的一种乐器,意指寒风吹得篱笆噼噼响声);四九三十六,夜晚如鹭宿(晚上寒冷象白鹤一样卷曲着身体睡眠)。
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袖担头担;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阳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三九天是什么意思
三九天是什么意思。天气的变化最能让人心绪万千,寒冷的时候就会渴望拥有一份温暖,三九天来临的时候最寒冷,注意保暖和关心他人,下面和大家分享三九天是什么意思。
三九天是什么意思1
三九天是冬至节气后的第18天到27天。一般三九天在1月份出现。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我国阴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日算起(从冬至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
三九天是全年中最冷的一段时间。按照中国传统历法,九是一个极数,九个九为最大数,数九寒天,表明是全年中最冷的一段时期;“冷在三九”,数九期间最冷的意思在里面,从历法上看“三九”又正好在1月中旬,处于小寒和大寒期间,气候到达了全年的最冷值。
冬至是反映季节的变化的节气,也是“数九寒天”的开始。“数九”也叫“冬九九”,是我国民间的一种对寒冬的记时方法。“数九”从冬至开始算起,每九天为一个阶段,到第三个九天就是三九天。
古时候的人怎么过三九天
火墙地暖古已有
秦朝时,在贵族家里和皇宫内出现了“壁炉”和“火墙”用以取暖。考古学家在咸阳宫遗址的洗浴池旁边发现了三座壁炉,其中两座供浴室使用,第三座则接近最大的一室,应该是秦皇专用的。
壁炉主要是烧炭来御寒,并且将出烟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烟中毒。另外在秦兴乐宫遗址中还发现了火墙的做法,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在墙的内侧,与灶相连通,已经具备了火炕、暖气的雏形。
明清宫殿的墙壁中,砌有空心的“夹墙”,也就是俗称的“火墙”。墙下面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在殿外的廊檐底下。在炭口点火后,热气就会顺着整个夹墙瞬间提升屋内的温度。
地暖可谓近年来取暖界的“新贵”,但地暖技术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地暖或始于魏晋时期。吉林省通化市发掘出的3座魏晋住宅遗址中,发现了火炕的遗迹。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曾描述过河北的地暖。当时,观鸡寺大堂的房基是石头做的,房基内部连通,从侧面屋外点火,热气往石头房基里流,大堂里就暖和了。
古时候的人怎么过三九天
富人用花椒造“温室”
说起调节室内温度,现代人通常采用的设备是空调,殊不知,古人也有办法去调节室内温度。
在秦汉时,冬天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已出现,时称“温调房”。东汉科学家张衡《西京赋》里“朝堂承东,温调延北”一语中的“温调”,说的就是这种温调房。
当时一般贵族家庭都有这样的房间,皇家当然更不例外。皇家的温调房空间更大更高级,被称为“温调殿”。冬天,温调殿是皇帝、太后、皇后和妃嫔所居之地,也是皇帝与核心臣僚议事和接待重要来宾的场所。
是什么使得房间具有保暖功能的呢?有一种说法是“以椒为泥涂室”。《汉宫仪》上称,“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
可见,当时花椒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的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这种奢华的保暖建筑方法,也被后人效仿。据《世说新语》载,西晋全国首富石崇便“以椒为泥涂室”。
“汤婆子”陪伴
建筑取暖是比较高效的取暖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室内暖和,但还需要一些灵活多样的设备来辅助取暖。
常见的设备有火盆,又叫“神仙炉”,是一款具有地方特色的取暖设备。据史料记载,火盆起源于黑龙江,传到今天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火盆的形状以圆形为主,大小不一,直径大多五六十厘米,有的还在盆边刻上吉祥图案。一直到现在,火盆还是农村冬天常用的取暖设备。
除了火盆,还有一些个人用的取暖设备,比如手炉和足炉。手炉多为铜制,是旧时普遍使用的一种取暖工具,形制如小瓜大小,可随手提动,比较方便。且古代人宽袖大袍,手炉可置于袖中或藏在怀中带着,所以又有“袖炉”、“捧炉”的'雅称。
三九天是什么意思2
三九天能吃雪糕吗
可以,但不建议吃。
雪糕就是冰棍,属于一种比较寒凉的食物,一般夏天的时候进行食用,可以帮助人体清除体内的火气,具有一定清热降火的作用,但三九天天气本身就比较寒凉,这时候要是再吃雪糕,那么就可能会加重人体寒气,从而加重人体肠胃负担,导致人体受寒,所以三九天的时候一般是不建议吃雪糕的,尤其是肠胃不好的人。
三九天吃雪糕的危害
雪糕属于冷冻食品,食用之后容易刺激胃内粘膜,使胃液分泌减少,发生胃痉挛影响人的食欲和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尤其是在三九天比较寒冷的时候,更加不要吃。
其次三九天天气寒凉的情况下,人体胃液分泌减少,杀菌能力降低,这时候吃雪糕,那么会为细菌在肠道里生长繁殖打开方便之门,可能会会发生腹泻,肠炎,痢疾,伤寒等肠道传染病。
对于女性来说,三九天使用雪糕,还可能会加重其肠胃寒气,寒气就会通过脾胃顺着体内脉络到达胞宫,如此日积月累胞宫内寒气过盛就会形成宫寒。
三九天吃什么补身体
驱寒吃姜
三九天天气比较很冷,对于老年人来说,衰老之后,新陈代谢减慢,很容易形成气血不足这时候可以吃一些生姜,生姜味辛性温,可以帮助促进其血液流速,加速血液循环。
吃肉
三九天正处于冬天,人体消耗体能比较多,这时候建议可以吃一些肉类,因为肉类食物中蛋白质含量较高,三九天温度较低,食用高蛋白食物可以为身体补充能量,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长期食用还可以提升身体的免疫力,强健体魄,生活中常见的肉类有羊肉、猪肉、牛肉等。
吃蔬菜
三九天可以多吃一些蔬菜,比如大白菜、小白菜、白萝卜、红萝卜、茼蒿等,因为寒冷的温度会让身体能量快速流失,加速维生素的代谢,日常饮食中要及时补充维生素的摄取量,维生素摄入后可以增加身体的耐寒能力、增强身体免疫力。
三九天怎么养生
三九天时期还处于冬季,而冬季是一个适合养生的季节,这时候养生可以为来年做好充足的准备,使人体精神焕发。
三九天养生一般建议从饮食、起居、运动、精神四个方面入手;饮食上,少吃咸味食品,常些苦味食物,晨起服热粥,晚餐可以少吃些,以养胃气;起居上宜多晒太阳,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三九天温度低,可以适当的进行运动,在太阳出来后进行运动会更好;三九天时,天气寒冷,万物收敛,要让心情放松、情绪平缓。
三九天是什么意思3
2022年三九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2022年1月8日-2022年1月16日
第一天2022年1月8日
第二天2022年1月9日
第三天2022年1月10日
第四天2022年1月11日
第五天2022年1月12日
第六天2022年1月13日
第七天2022年1月14日
第八天2022年1月15日
第九天2022年1月16日
三九天从什么时候开始算
三九天从冬至后的第19天开始算起。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逢壬日算起(冬至后逢第一个壬日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第三个九天叫“三九”,第四个九天九天叫“四九”,第五个九天九天叫“五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这时就会“九尽桃花开”、“春深日暖”了。
九九歌: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衫;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滴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半夜盖夹袄;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煤基;
九九加一九,已经过中秋。
在人们的感受中,“三九天”是最冷的时候,即从三九起就进入数九寒天中最冷的阶段了。三九天是指从冬至算起的第三个"九天",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9-27天。
冬至时,地球在黄道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冬至点),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吸收太阳的热量也最少,是天气寒冷的原因。
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
不过,气温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除了自然因素外,与人为因素也密不可分,如尾气排放、燃煤等,都会造成气温的波动,并且不同地区最冷的月份也不尽相同。
中国的极端“低温”: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的免渡河在1922年1月16日曾观测到-50.1℃的温度,这是新中国成立前气温记录中的最低值。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北部的富蕴气象站在1960年1月20日以-50.7℃的低温首次打破了免渡河的记录,接着1月21日又以-51.5℃再创全国新记录。
中国最北的气象站--黑龙江省漠河气象站,1968年12月27日清晨测得了气温-50.9℃。
在1969年2月13日漠河再次诞生了中国现有气象资料中的极端最低气温记录——-52.3℃。